活法 • 新功——读萧平先生的国外写生作品

            史居华

            中国画从命名上看即是带有疆域色彩的绘画,它所承载的是本民族的文化风尚与艺术审美。在中国绘画发展的数千年历史中,无论人物、花鸟还是山水,均已形成完备的技法、程式,成为与西洋画并峙的东方绘画的独立体系,在世界绘画的历史殿堂里熠熠生辉。

            中国画在漫长的历程中,所表现的基本是本土、本民族的自然、历史、人物,但并不代表它与生俱来就是一种封闭的艺术,只是以往社会经济与环境形成的相对稳定性。明清以降,随着不同民族、国家之间政治、经济的交往,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亦随之增多。清康熙年间意大利人郎士宁,以西洋写生法供奉朝廷; 近现代西学东渐,更不乏中国画家将西方风物作为绘画对象。我们的视野日渐开阔了。

            萧平先生自1983年应邀访美以来,在钻研传统艺术的同时,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世界,先后去了加拿大、日本、新加坡、泰国、韩国、印度、斯里兰卡、马乐代夫和越南。2008年始,参与“中国画画世界”系列旅行采风写生活动。到过英伦三岛、俄罗斯、捷克、斯洛伐克、奥地利、以色列、埃及、约旦、土耳其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、荷兰、法国,比利时、德国、意大利。游览名胜,观赏名画,体会民风,构思创作。他的部分写生作品世界,曾先后在国内和荷兰阿姆斯特丹与法国巴黎展出。

            这本画集里,汇聚了萧平先生自2001以来的大部分国外写生作品,人物、风景、花鸟兼备。从创作主旨来看,这些作品可分为几类:一是对异域自然风光的描绘,如《英格兰村庄牧场》、《美丽的英格兰乡镇》、《壮哉千层岩》、《棋盘石》《罗泰堡陶伯勒小宫殿印象》;二是对异国历史人文的关注,如《伊斯密尔古城遗址》、《莎士比亚故乡的老屋》、《埃及神庙》、《布拉格教堂印象》;三是对人类共同情感的讴歌,如《父与子》、《印度写生》、《天伦之乐》;四是异国风情的展现,如《成双成对》、《金字塔前的驼运者》、《约旦山中的小杂货店》等等。可以说,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全景式的世界历史与人文的画卷。

           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,萧平先生的这些国外写生作品,最令人感佩的在两个方面:

            其一是在应对不同主题时,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运用与变通。他以几乎纯粹的中国传统笔墨和色彩,有意识地尝试传统笔墨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。当然,也同时在考验自己绘画技法的功力与应变力。如《壮哉千层岩》,以变化的“折带”的皴法,将新西兰海岸雄壮的岩石奇观唯美地呈现在我们眼前。《约旦山峦》,以元人王蒙的枯笔皴表现其地的自然生态。《母爱》、《阳光下的奇卉》,前者似有华新罗笔意,后者,融合中国传统勾勒与西洋点彩的方法,视觉上洋溢着浓厚的异国情趣。《罗泰堡陶伯勒小宫殿印象》,则尝试用类似西洋的色彩表现其童话般境界。

            其二是艺术视角选择。艺术作品绝非是对事物机械的复现,而是作者审美、情感与对象的融合。国外写生创作,如果仅从异国风情的欣赏、猎奇角度去描绘对象,就难以动人心扉。从历史与人文的视角去挖掘和发现对象,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,需要作者具备相应的历史知识与人文情怀。我们在许多作品中看到作者对眼前景物产生的联想,对人事倾注的情感。《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》,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平静的海湾,他想到了苏东坡的名句;《天光云影共徘徊》,白云倒印碧波,水塘中野禽游弋,是对朱熹佳句的新解。《剑桥印象》,在剑桥小河的微波里,“仿佛看到徐志摩与林徽音的影子。”因为他“对于剑桥的认识,几乎全部来自于他们的浪漫故事。”《涅瓦河畔的恋人》,河畔相拥的俄罗斯青年男女,勾起了他青少年时代在苏联电影中的记忆。《天伦之乐》,在英国的公园里,他看见童车里的儿童,便情不自禁地想念起远在家乡的同样幼小的孙子和外孙女。《美丽的布拉格与绘者》,是他访捷克时遇见对景写生的绘者,出于对关注与同情,他不仅买了绘者之作,而且以充满情感的笔调绘了这幅图。

            本集中的十余幅宫扇小品,是萧平先生2013年的新作。与前者不同的是,这批作品中有些是在参观西方绘画作品时受到的启发。《渔村》是一幅以水墨笔调意仿塞尚油画的作品,却在题识中提到了董其昌。一位是法国19世纪的现代艺术的先驱,一位是中国16至17世纪的山水画大师。两位不同时代、不同国度的大师的绘画中,却存在某些相似的意味,那是他们绘画理念中的“所见略同”。

            《花与女》略有夸张的人物造型和简练的线条,是“野兽派”马蒂斯的绘画风格。由“野兽派”,他想到了现代的丁衍庸和明代的八大山人。法国的印象派与中国的写意画,它们同样有着相近的理念。

            莫奈——董其昌、马蒂斯——八大山人,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绘画大师,被请到了一起,不禁让人惊叹:原来艺术的魔幻是如此奇妙!

            萧平先生是当代画坛上以全才驰名的艺术家,他的艺术体系里包含着绘画、书法、史论、鉴赏与收藏。他既是具有深厚传统功力和文化学养的画坛学者,他又是一位善于广泛吸纳和善于探索的画家。在《马蒂斯》的题跋中,他引用了主人公的话:“一个艺术家不应该成为自己的俘虏,不应该成为一种风格的俘虏,不应该成为声誉的俘虏,不应该成为成功的俘虏。”这段话实际上就是在阐明他自己的艺术观点:画家既不能重复自己,也不能重复传统。要因地制宜,因时制宜,因情制宜,从大自然寻求养料,从古人中、甚至从西洋绘画中得到启示。

            宋代词人辛稼轩有句云:“诗句得活法,日月有新功”,如果用于画,一样可以。在萧平先生看来,中国画的传统精神,是可以置之四海而全无障碍的。因为在这一精神指导下的画法,是一种变化多端的“活法”。传统本不是“缰死”的,每个时代都有变化,都有新的艺术符号产生,它需要我们去认识、发现、创造。萧平先生用中国画笔墨描绘异域风光、人物,一幅又一幅,或大或小,皆能得心应手,因为他展现的是“活法”!同时,萧平先生的国外写生创作说明,好的艺术家要不断创新,不断有新的变化,不断有新的面孔。艺术家只有不断创造,敢于不断变革自己,给人类给社会提供的精神财富才是丰富多彩的。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走的路。

Processed in 0.149(s)   7 queries